中国3·15年度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消费者 假货 赔偿 中国3·15年度报告

中国3·15年度报告

2023-03-11 05: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而被问到哪种途径最容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59.08%的参与调查者选择了“网购平台”,25.52%选择了“微商”,9.06%选择了“实体店”,5.39%选择了“电视购物”。这一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消费者对非现场购物平台的产品质量信任不足,网购平台质量管控水平亟待加强。

哪些种类的产品假冒伪劣问题最为突出呢?针对这一问题,36.2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衣物/服饰”,28.18%选择了“食品/药品”,17.31%选择了“数码家电”,12.18%选择了“化妆品”,4.78%选择了“图书/文具”,1.26%选择了“其他”。

02

七成关注打假执法信息

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侵权假冒违法行为的打击一直保持高压态势,相关信息往往也是媒体报道的重点。消费者平时是否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呢?

针对这一问题,15.91%的被调查者选择“非常关注”,55.94%选择了“比较关注”,28.15%选择了“不怎么关注”。这一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消费者对监管部门发布的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的相关信息有较强的需求。

消费者是否了解鉴别商品质量的相关信息?17.72%的被调查者选择“非常了解”,49.85%选择了“比较了解”,32.43%选择了“不了解”。这一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消费者对鉴别商品质量的相关信息比较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

03

四成选择协商退货赔偿

对于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原因,消费者是什么看法呢?针对这一问题,54.7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无法鉴别假冒伪劣产品导致上当受骗”,32.36%选择了“为了省钱而购买高仿产品”,12.93%选择了“正品不容易买到,退而求其次”。

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禁而不绝的原因,消费者是如何看待的呢?39.02%的被调查者认为原因是“消费者鉴别假冒伪劣产品的能力有限”,33.59%选择了”消费者贪便宜”,19.34%选择了“政府打假力度不够”,8.06%选择了“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消费者认为自身原因是假冒伪劣现象禁而不绝的重要因素。

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后,消费者会“怎么办”?针对这一问题,40.6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与商家协商要求退货及赔偿”,26.74%选择了“发微博、发微信朋友圈曝光”,16.11%选择了“忍气吞声,继续使用”,14.70%选择了“向消费者组织或监管部门投诉”,0.96%选择了“打官司维权”。调查结果显示,近三成消费者会通过社交平台曝光的方式来“打击”制假售假行为,这反映了移动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场景,也改变了人们的维权场景。

04

六成支持职业打假索赔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相关规定,消费者买到包括食品在内的假冒伪劣产品,可向经营者主张惩罚性赔偿。近年来,在这一法律背景下,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职业打假索赔人,由此引发争议。

对职业打假索赔行为,消费者是何种态度?针对这一问题,62.6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支持”,27.24%选择了“不支持”,10.12%选择了“无所谓”。

毋庸置疑,解决假冒伪劣产品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治理措施也有很多。消费者认为打击侵权假冒行为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呢?39.8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完善法律法规,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34.54%选择了“消费者提高辨识能力,谨慎消费”,24.47%选择了“公示经营者失信行为,让失信经营者寸步难行”。

05

相关链接

电商售假成消费维权舆情热点

2019年1月1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18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显示,网购平台的假货问题再度成为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之一。

回顾2018年,主打低价的拼多多,借力微信社交分发渠道,主攻“五环外”下沉市场,完成赴美上市,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在拼多多快速发展的背后,各类“物美价廉”的高仿商品或傍名牌产品也引发舆论关注。2018年,淘宝、天猫、京东、网易考拉等众多网购平台也被曝存在售假、真假混卖等问题,网购环境仍待提高。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田珍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